《 说“木叶” 》教学设计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二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8/3/13 8:29:3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890字。有详细的教材分析,重难点分析,设计熟读揣摩(课前自读)——深入探讨——拓展应用三个环节,通过“木”、“树”等关键语句的品味,化抽象为形象,于无形中点化学生,化繁为简、提纲挈领。
《 说“木叶” 》教学设计
宁德市东侨实验学校语文组   杨居李
一、教材分析
〈 说“木叶” 〉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咬文嚼字》《说“木叶”》《孟浩然》《谈中国诗》)都是文艺评论和随笔,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
《 说“木叶” 》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对古代诗歌语言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到古代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学情分析
本文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而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并不深厚,要他们单凭自己的知识、能力积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思索、探究,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概括“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同时文中出现的大量诗句大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轻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前可印发有关资料,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课外延伸的诗歌意象的分析,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任务不能太多。可以每一大组分析一个有关的意象,先让学生独自收集、分析,然后小组交流形成书面的文字表达,有兴趣的小组也可以形成课件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学会举一反三。
三、设计理念
“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寻找合适的支点,对于理解一篇文章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并不难,可简单化。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木”、“树”等关键语句的品味,化抽象为形象,于无形中点化学生,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地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