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20个字。
对初中语文展示课的几点思考
上海市和田中学 丁先波
在二期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活动中涌现出很多公开课,来展示课改的成效。这里面有大量的课的确给人以很大的启发,有较高的借鉴价值,让听课教师受益匪浅。但是也不乏一些脱离“原生态”课堂比较严重的展示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与家常课和好课的标准越来越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在个别初中语文展示课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一些倾向:
一、过分注重观赏性,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课堂应是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师只是帮助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习环节和拓展学习渠道。师生要在共同创设的民主与平等的氛围中推进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因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在调整教学策略中必然会影响课堂的流畅性。一种现象是精心彩排,集体表演。语文课是一门艺术,但却不同于表演艺术,它更多的是体现在其真实性与实用性上。而不是为评委和听课老师矫情地表演,而把学生作为摆设、作为配角、作为教师展示自我的“道具”。有的公开课教学流程可以说是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学生与老师的配合可以说是酣畅淋漓、完美无缺,观赏性实在是无可挑剔。比如,笔者曾听过一堂《上海的弄堂》,课堂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课件,教师声情并茂,几近夸张的表演,学生准确而近乎完美的回答,师生之间堪称经典的精妙配合。明眼人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