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了多份文言文的习题,约14070字。
九年级古文总练习
湖北洪湖峰口中心学校 陈伟
一、基础测试题。
1.解释下面句中实词的意思。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2.“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征于色
C.死于安乐
D.衡于虑
3.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
B.征――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征( )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C.发――舜发( )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
4.加点词不用“使……”(使动用法)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
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通____( )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通____( )
C.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通____( )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通____( )
6.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 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春秋末期人。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7.根据意思写词。
(1)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
(2)有利的地理条件( )
(3)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条件( )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通 词义: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词义: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 词义: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词义: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二者不可得兼(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 ④贤者能勿丧耳( )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⑥呼尔而与之(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5.根据课文,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
②生,亦我所欲, ,二者不可得兼, 。
③呼尔而与之, ; ,乞人不屑也。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