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40字。
尊重生活体验 呼唤青春话语权
莆田青山中学 宋金波
[摘要]真实是文章的生命,但学生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现象一直存在。教师应转变观念,以新课标为指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真切感受生活,广泛阅读,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真实表达思想的习惯。还要搭建写真平台,讲究多元评价,共同为学生营造自主作文的良好环境,还学生作文以生活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真实 观察 阅读 生活化 自主作文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新课标写作教学建议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可学生作文弄虚作假、无病呻吟、为文造情的现象一直存在。原因虽然多方面,但我们长期以来模式化、政治化、应试化的作文教学难辞其咎。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是该好好反思了。
一、真之标准:合乎情理,形神合一
作文是一种模拟而不是真实的言语实践,我们不求那种法律意义的“真”,即必须真实的发生。作文亦非生活的简单实录,可以加工处理。我们认为作文的“真”是既讲忠实,合乎情理,也讲技巧,形神合一。
1.合乎情理。既合乎事理,也要格调高雅。法官妈妈尚秀云提到一篇作文《妈妈笑了》:卖鱼的妈妈收好顾客的钱后发现人家少拿走一袋鱼,于是将之重倒入水中,笑了。这也是“真”,必须让学生坦然面对。只是“真”中暴露出的不良价值取向,得加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还显稚嫩,我们应提醒学生要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那些颓废、堕落的感情应该远离学生。小仲马说:“任何文字,要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文字。”如以“喝彩”为话题作文,若写为封建迷信的“神奇”喝彩,那就不是健康的文字,不是我们所说的“真”。
2.形神合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神”之所系,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要与文章的主旨保持高度一致。感情要真挚、充沛。罗列材料、生搬硬套是不行的。正如冰心所说:“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而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则是文章的“形”。“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无“形”之文,如无体之魂。作文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才是“至真”。
二、真之根本:学做真人,敢说真话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技巧外,更要教导学生做真人,说真话。这是作文最可宝贵的品质,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从道德意义上说,文如其人。“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最终是要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个性的健全发展,以此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写作教学同样需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写作训练要与诚信教育、爱心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富有责任感,对自然、社会、人生充满爱,才会用心捕捉生活中每一丝细腻的感觉,才能用笔描绘出异彩纷呈的世界。
从作文意义上说,说真话,才有话可说。作文最重要的是展现自我,要鼓励学生消除顾虑,“我笔写我心”。特别是反映出自身性格弱点或心灵伤疤之事,应教育他们要有自我解剖精神,大胆袒露。同时,也要敢于说出不合老师意的心里话。另外,选材真实,表达的感情也应真切、细致、独到。
三、真之源泉:善于观察,勤于阅读
生活经验少、知识贫乏是制约写好作文的内在因素。整天只与课本、练习打交道是远远不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需要丰富的情感,需要人生经验,需要有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和评判等,这些都要在平时生活和阅读体验中不断积累。如果把作文比作一杯令人陶醉的美酒,那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就是酝酿的过程。
1.善于观察,学会感动。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养成观察的好习惯。不仅看事物,还要闻气味,听声音,尝味道,触摸冷热、软硬与滑涩。“文非情不深。”文章没有感情就没有深度,更谈不上感染力。生活也是情感之源,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