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40字。
开启中学生作文写作灵感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的偏差,当今的中学生作文“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满天飞,学生作文千孔一面,千篇一律,没有灵气,丧失个性,缺乏创造,这与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创新精神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开启学生写作灵感。发掘中学生的写作潜能,培育中学生的写作灵感,可以在以下方面大胆尝试,付出努力。
一、善于积累,培养写作的灵感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因此应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周围: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生活体验。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写作者只有深入生活,累积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拓宽阅读视野,通过多读书积累知识,孕育灵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所说的“神”就是灵感。书读得太少,文化底蕴不足,少了对生命的滋养,自然也就难以孕育写作灵感。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成无米或少米之炊,一脸苦恼,何来灵感。学生坚持不懈广泛地读,读自己喜欢的读物,使文章的立意构思、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精彩场面、美好意境等,深深地植于学生潜意识中,一遇到刺激,写作时,马上会联想到读过的同类文章,从而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其三是情感积累。情感是文章的经线,没有情感的文章苍白无力,也无法感动人。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培育写作灵感除了要有丰厚的生活、知识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一有触动便会灵光四射,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心中厚积着浓浓的真爱深情,而父亲的一个背影触动了作者的神经,灵感喷涌而出,于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经典作品在朱自清笔下诞生了。山高必有怪,峻岭才生精。厚实的土地,才能盛开绚丽的花朵:无垠的大海才会出现巨浪喷雪的壮观。灵感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有了丰厚的积累,“上帝”才给你灵感的回报。
二、培养写作兴趣,以积极有效的写作来催生灵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写作的欲望,才会乐于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使思维处于开放状态,这样灵感的产生就更具有可能,因此培养学生灵感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激发其写作兴趣,使其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写作的强大动力。让学生把写作当成学习、生活之必需,写作就会成为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就会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灵感于写作确实重要,然而,灵感又有些飘渺不定,来得疾,去得也快,叫人难以捉摸。就写作者而言却希望幸运常常降临自己头上,灵感能随时进发出来。怎样让灵感的光顾频繁一些,让灵感变得现实、实在一些呢?积极有效的写作便是催生灵感,控制灵感的最好手段。布朗肖在《文学空间》中说过:“设法把作品变成通往灵感的道路……而不是把灵感变成通往作品的道路。”所以要培育中学生的写作灵感,勤于动笔,积极写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要勤思多想,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乍看起来,灵感是发生在瞬息之间的事情,实际上它是平时刻苦研究、思考过程在思维上的一种突破和飞跃。很难设想一个既缺乏知识经验又懒于思考的人能在面临某一问题时突然产生什么灵感。尽管与常规思维比较而言,灵感的迸发毕竟要少得多。然而,我们还是可以培养它,磨砺它,而不是磨损它。不肯积极思维的人,思维常常处于疲软状态或没有明确思维方向与思维清晰度的人,他往往写不好文章,积极努力的思考,并保持思维的清晰性,这是激发和控制灵感的方法之一。而我们现在的中学生的写作却极度缺乏思索的品质,他们总认为思考那应是数、理、化等学科的事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作文的思考上面,实在不值得,拿到作文题略加思考甚至不加思索就草草动笔,一路敷衍写下去。或者是平时没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