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60字。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乡市第二十八中学 夏爱萍
教学改革大步前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正在研究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未来社会需要新型的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将是永恒的主题。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
应试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却拥有了体验、感悟和反思。近几年,关于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本人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实践。在此浅谈,恳请与各位同仁磋商,以求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个体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学习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社会生活中已知的、重复的情景。然而在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在一个以人的思维变革为主导,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为主的社会中,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因此,个体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应具有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个体全面成长过程中的必备要素。
培养创新精神贯穿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些论述指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创新精神可理解为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本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一,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提供相应信息,诱发创新需要。具体做法是通过课堂和其他活动形式,向学生提供科学发明信息以及有关科学家和青少年因创作发明使社会进步、个人发展更好等信息,课堂上可适时补充近期有关科学家的发明成果或发明过程等内容,这样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相应信息,就易由佩服而产生感动,由感动而产生羡慕,由羡慕而产生需要—别人可为,己亦可为,进而还会形成“为别人所不为”的大胆愿望。
其次,转变陈旧的学习观念,树立新的学习观。新的学习观在此指要学会学习,不要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不要满足于书上写的、老师讲的现成的结论,还要重视学习过程,学会质疑问题、排疑解难、由表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