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60个字。
关键词:课堂讨论合作学习
内容摘要:“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的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挥集体智慧,又开展合作学习,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好形式。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大限度的参与其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对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是体现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方面。但是目下,很多教师都是为了讨论而进行讨论,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笔者认为,有效的开展课堂讨论,应从以下几方面手:
一、明确开展课堂讨论的目的
“语文学习不在于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是知多与知少、知深与知浅的矛盾”(张定远)。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成为教材体验和思索的主体,没有自我人格的参与;教师讲得再动听,学生也不过是冷漠的旁观者。“对一篇课文的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吴心田《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只有让学生去讨论,才能激励学生,鼓舞学生,使其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叶老说过;“如能令学生上课时主动求知,主动学习,不徒坐听教师讲说,即为改进教学之道。”作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讨论”是最有效的手段。“讨论”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机械地接受教师预先整理包装好的知识,而是主动去获取知识,积极去思考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即使只能对问题得出60%的结论,也远比教师单方面灌输100%的结论要强得多,因为这个结论不是给予的,而是探求到的;即使有时争论不休,没有结果,也不必忧虑,至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得到了强化训练。一堂成功的课,不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师让学生讨论了多少,学生是否始终处在主动思考中。所以教师应该大胆突破平淡无味的“讲读、串问”等教学形式,切实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