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07-2008学年度高考语文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
- 资源简介:
- 共21题,约17410字。2008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山东卷)
语 文 试 题 2008.5
王厚强wanghouqiang
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
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采的答案,10110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1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创(chuāng)伤 事务繁冗(rǒng) 跌眼镜 悬梁刺骨
B.讹(é)诈 乳臭(xiù)未干 动干火 众志成城
C.揩(kāi)拭 一哄(hòng)而散 发祥地 金榜题名
D.羞赧(nǎn) 流水淙(c6ng)淙 水笼头 出其不意
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宁静的沉思、潜心的创造、执着的追问、从容的表达, 着直面心灵与真实的勇气,使教育真正地培育人的精神。
②足联主席布拉特说:“关于国际足联在比赛中蓄意 韩国的一切指控都是没有依据的。”
③远离实践却想成为教育家,无异于缘木求鱼。教育家 人为的荣誉称号, 客观的业绩丰碑和历史评价。
A.培养 偏袒 不仅是 也是 B.培植 偏袒 不是 而是
C.培植 偏向 是 而是 D.培养 偏向 是 更是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范曾泼墨人物画的出现,使几成绝响的粱楷泼墨人物画,于八百年之后,再次奏出黄钟大吕般的华美乐章。
B.在这场大灾难中无数个可歌可泣的画面,感染和带动了无数国人,把团结、互助和坚强播撒到了华夏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的心里。
C.记者从今天召开的全省贯彻实施(护士条例)暨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我省临床一线护士捉襟见肘,病房床护比达不到卫生部基本要求的1:0.4的比例。
D.灾难不能分担,苦难可以分担。汶川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韧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
B.随着“限塑令”的推行,业内人士交给大家一个鉴别的简单方法:空袋放入水中,下沉的是环保袋,浮在水面的是非环保袋,以此就能区分塑料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C.目前在上海举行的《2008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股市能否走出过去半年深幅下调的阴影成了与会嘉宾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
D.沈从文好用自然界的动物喻人,他描绘翠翠的天真活泼、温柔驯良,“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笔间充满喜爱。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奥运精神不仅体现在体育场上,也是一个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内在动力。许多主办过奥运会的国家都曾在兑现承诺的过程中,加快了自己的现代化进程。
B.近日,美国媒体上鲜有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奥巴马与另一位竞选人希拉里的持续争斗,而是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希拉里会竞选失败。
C.为全面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国家环保部在部分省和城市开展了臭氧检测试点工作,青岛被列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
D.在2008年斯诺克世锦赛上,梁文博与达赫迪、斯威尔和奥沙利文的比赛,展现出了十足的魅力,他在比赛中的表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清明节文化内涵的再认识
仲富兰
今年清明节首度成为法定假日,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重新认识。清明节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第一,它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其次,在社会生活中,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又是一个与农事节令紧密结合的节日;第三,清明节的特殊内涵在于,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其规模之宏大,差不多仅次于春节。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一对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概括清明节所蕴涵的文化意义,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这八个字,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的活动都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所有大众性娱乐活动,包括斗鸡、拔河、放风筝和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的结合,所形成的林林总总的节俗形式,大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反映了中国人豁达的生死现。孔子的“子不曰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把生与死等量齐现,把生命看成是一种呈“抛物线”型的自然过程,对生存和死亡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即使面对死亡,也是认为走向另一个世界,对待死亡依然是一种淡然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生命韧性特别顽强的民族。由此而派生出对于生命的两种状态:一是对生命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知足常乐”的生存现;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 “廿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视死如归”的死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