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00字。
浅谈语文教学的表达能力培养
平遥县岳壁三中 武变英
现在的学生生活内容比起以前的孩子丰富多了,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与人交流时“言之有物”,但缺乏“言之有序”,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说话时没有明确的中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主题意识,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以便使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以及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念。那么,如何在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不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说话课,避免淡化交际功能的不良后果。
“说话”往往是单向的,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较少,而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具有交互性。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有的老师会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说话”课,指着书上的插图一句一句地问学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等等,或者给学生一件事,让学生说是干什么的,有时就连考试也是,出一个情境,让学生说应怎么说。这样的教学哪里谈的上在学口语交际,与教材的编写意图当然是相违背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曾经见过一位教师虽然一开始创设了良好的情境,结果稍不注意上成了说话课。那节口语交际课是《春天来了》,学生已经做好课前准备。一位学生上台就说开了,但老师为了叙述更流利,对他说:“请你转过身看大屏幕说”。就这么一转身,这位同学就背对着同学“交际”了。这是十分典型的“独白”或“说话”。把口语交际课上成“说话”课,无疑削弱了口语交际应有的“交际性”。口语交际能力应该从小开始就培养。另一位初二教师,上“清楚连贯表达思想观点”时,只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然后给学生布置了课后作业“说说我们的语文教科书”这一话题,而且要求十分明了,要求清楚连贯地表达观点,最后说:请写在习作本上。清楚连贯是达到了,同学们写得也不错,但却忘了一点,我们是上口语交际课而不是习作课,这样上也不是成了个人对着本子说话吗?交际的功能是不是没有了。
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交际,而且是用口语,要在说中交流,而不应去淡化它的功能。
二、精心选择交际材料,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的来源大致有二:一是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说话凭借;二是课外的说话材料。课本中,口语交际课的安排,从小学到中学是一系列的,它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所以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
两种材料来源相比较而言,后者占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说话内容,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亲切可感,令学生有话可说。选择课外说话内容应该坚持“六性”,即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
口语交际中,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双方的谈话情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他们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孩子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会被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进行交际训练。由于捕捉了时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
三 优化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教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