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450字。
五人墓碑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本文与其它墓碑记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四)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五)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回顾:在上册我们学的《鸿门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项伯从张良那里回到军营中对项羽说:“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许诺,结果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逃脱,放虎归山,铸成大错。细想项羽注重的“义”,其实质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依靠自己的的实力打败刘邦,不是靠不正当的手段。所以他的“义”不过是想名正言顺地爬上帝王的宝座。虽其人不可一概抹杀,但其“义”却不足为训。因为他的“义”是为一己之私而行的,不是真正的“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义”呢?
跟项羽不同,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古有屈原、岳飞,仅有戊戌六君子,他们才是行的才是真正的“义”。但仔细想想他们不是官就是知识分子,从他们读书之日起就接受中国的传统教育:“达则兼济天下”,所以我认为“舍生取义”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除此之外那些生活于草野之间,没有受过“诗书”熏陶的贫民百姓,是不是就无“义”了呢?我们就来学习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来加深我们对“义”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我也希望大家重新认识一下生命的价值,古人司马迁就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运用比喻形象的点明了生命的价值,文天祥也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诚然,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人人平等,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却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希望学完此文,我们也能对生命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注音释义
蓼州周公(蓼:音liǎo,蓼洲是周顺昌的谥号) 以旌其所为(旌,音jīng,表扬)
湮没不足道者(湮,音yān,埋没,磨灭) 独五人之皦皦(皦,音jǎo,光明显耀的样子)
缇骑按剑而前(缇,音tí,帛丹黄色) 抶而仆之(抶,音chì,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