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中的“傫然”试释

作者:王小菲 刘慧文  时间:2005/12/1 12:51: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76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文中有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句中的“傫然”一词,课文中释为“聚集的样子”。一些古代作品选集对此词的解释较为类似,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释为“相并相集貌”;刘世南、唐满先两先生的《译注〈古文观止〉》(江西人民出版社)释为“重迭的样子”;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而《汉语大词典》则释为“形容重迭堆积”。这些解释,均着眼于墓中尸体的姿势,可是,结合全文来体会,则感到不够贴切。
  从文章的结构和感情来看,文章开头先点明为五人修墓的缘起,继而叙述五人被杀经过和缘由。五人被斩首,尸首分离,“断头置城上”,何其惨酷!然而这五人却是无辜的,是“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全文也正是围绕“激于义而死”之一主旨,反复采用对比手法: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湮没无闻之死,来反衬五人的永垂千古壮烈之死;以缙绅在大阉之乱面前不能坚持气节,来反衬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以高官显位者“脱身以逃”、“佯狂不知所之”,来反衬五人视死如归;以魏忠贤的惊慌失败来反衬五人之死的重大影响;以假使五人不死,“以尽其天年”,但“人皆得以隶使之”,来反衬如今五人“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为一传诵千古的名篇,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入《古文观止》一书中时,曾评价此文“感慨淋漓,激昂尽致”,并评“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这句为“宕甚”。因此,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能轻易放过。
  关键是对“傫然”一词的理解。那么,“傫然”一词应何解?
  《尚书·大传》卷二:“小过勿增,大罪勿累。”汉代郑玄注:“延罪无辜曰累。”《汉书·扬雄传》:“因江潭而往记兮,钦吊楚之湘累。”唐代颜师古注:“李奇曰:‘诸不以罪死曰累,荀息、仇牧皆是也。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也。’”又《后汉书·公孙瓒传》载公孙瓒上疏列举袁绍十大罪状,其中之三即是:“绍为渤海,当攻董卓,而默选戎马,不告义兄,至使太傅一门,累然同毙。”唐李贤注为:“累然,即不以罪死。”
  再,古代汉语中,“累”与“傫”是可以相通的。如,《史记·孔子世家》:“累累若丧家之狗。”《论衡·骨相》云:“累累,又作傫傫。”《老子》二十章:“傫傫兮无所归。”汉帛书乙本“傫傫”作“累累”。(参见高亨《古字通假会典》)
  准此,则可推知,《五人墓碑记》中的“傫然”与《后汉书》中的“累然”相同,均为“不以罪死”、“无辜”之义。只有如此解释,才与全文的主旨“激于义而死”切合,也合乎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五人无辜被杀的悲愤之情。如果仅解为“聚集的样子”、“重迭的样子”,甚至“相并相集貌”,都是有违作者原意的。
  本文是否得解,还请方家指正。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浅浅一泉 于11-29 15:42发表评论: 第1楼
  •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虽然我没有考证.按语境释义确当如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