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30个字。
由教师引导缺位想到的
宝应县柳堡镇中心初中周敏成
摘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思维偏差是正常现象,而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偏差引导缺位却是异常现象。我们对此应形成正确认识:思维偏差不可等同于思维求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应对学生思维偏差的具体方法有:顺势利导,水到渠成;重回文本,整体感知;价值引导;自主构建。
关键词:引导缺位思维偏差思维求异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前一段时间笔者听了一节地方公开课,课题是《皇帝的新装》。教者首先组织学生梳理了全文情节,然后引导学生对皇帝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可谓是各抒己见。有的认为皇帝爱慕虚荣,有的认为皇帝愚蠢无知,有的认为皇帝不务正业。学生个性化解读非常充分。就在讨论进入白炽化的时候,一个学生的回答引起大家的关注。这个学生认为,这个皇帝身上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懂得享受生活,充分利用自己现有权势与地位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再比如他遇事沉着冷静,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时能镇定自若地将游行大典进行完毕。学生回答结束后,教者做出这样的评判:你说的有道理,富于创意。这让所有在场的听课老师惊诧不已,笔者也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节公开课上,教者引导学生解读《散步》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当奶奶和孙子意见发生分歧时,假若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办?其中一个学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奶奶代表着过去和历史,儿子代表着希望与未来。我们可以忘记过去与历史,但不可以没有希望与未来。所以我会听儿子的。教师对此也未做出任何正确的评判与及时的引导。
笔者认为,这两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出现了偏差,老师面对他们的思维也出现了教学行为上的偏差。这种现象在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确值得大家深思。对于这种现象,笔者有如下几点认识:
一、思维偏差并不等同于思维求异。
学生的思维偏差,是指偏离教学预设的思维差错。有的是因思维混乱而引起的,有的是学生在尝试创新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课堂出现思维偏差是正常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家庭出身、人生经历、性格特征等等已经初步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因而他们对同一文本也会形成不同的看法,出现错误的想法自然也是难免的。思维偏差虽不正确,但反映了学生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