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宝玉挨打》教学设计
朱昌元 滕世群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犹如雄奇的大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犹如万
里长河,烟波浩渺,天光云影共徘徊。阅读《红楼梦》,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横看成岭
侧成峰”。《红楼梦》作品的教学,应抓住伟大作品的丰富性特征,挖掘文本有利于教学的
诸多功能。我们在过去的教学中,较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文本、思想文本的意义,《宝玉挨
打》教学不妨引导学生再作点文化文本、叙事文本意义的研究。为此,我们将《宝玉挨打》
的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一、教学目标:1.领会《宝玉挨打》一课丰富的社会、思想、文化内涵。 2.领会《宝玉
挨打》一课杰出的叙事艺术成就。
二、教学重点:探求宝玉挨打中贾政和宝玉父子冲突的深层原因。
1.“整体把握”教学示例
宝玉挨打的起因是“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看似几件
事的巧合,实则并非偶然。这要联系宝玉和贾政的形象来说。
(1)宝玉的形象
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第3回)中有一首《西江月》,“批宝玉极恰”,其中描
绘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课文《诉肺腑》
(节选自第31、33回)中,湘云笑劝宝玉也该“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极为反
感,视为“混帐话”。这样一个“愚顽”的宝玉,偏又“在姊妹情中极好的”(第3回),宝
玉最伟大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第2回)。宝玉所有的热心都倾注在女儿身上,是大观园里的情痴。周汝昌
先生认为“痴”是“情”的最深度和最高境界,《西江月》中的“潦倒”是“越礼慢世”;
俞平伯先生认为“不顾世人诽谤”是“特立独行,悠然于世俗之外”。这些都表现了宝玉对
虚伪腐朽的封建礼法和封建世俗观念的叛逆。宝玉是一位未受封建道统礼法熏染的青春少年,
有着活泼自由的思想、纯洁善良的心地、平等待人的态度、愤世嫉俗的情怀,是寄托着作者
审美理想的人物。金钏儿被撵,实在是王夫人对宝玉不讲主仆之礼、喜欢与丫头们厮混的训
戒;宝玉对蒋玉函的衷心倾慕,实在是出于精神气质上的相互吸引。挨打的两个直接原因,
都关连着宝玉的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
(2)贾政的形象
贾政自幼酷喜读书,是封建道统礼法社会中的正派人物。他望子成龙,盼望宝玉能博个
金榜光耀门楣。第9回里,宝玉要上学,贾政对宝玉的仆人李贵说,“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
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
最要紧的”。可见思想何其迂腐偏狭,恪守道统。贾政是传统礼法社会的忠臣肖子,是封建
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他责打宝玉,目的是防范“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
贾政与宝玉的思想、性格、精神、气质上的格格不入,从宝玉周岁试志时起,到这一回
发展到了高峰。宝玉挨打,实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人格类型的矛盾冲突的必然之事,象
征着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
2.“细节揣摩”教学示例
(1)贾政三次流泪
宝玉挨打的过程中,贾政先是满面泪痕,继之泪如雨下,听到王夫人哭唤贾珠之名,更
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伤心,细究其因,
不难理解。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