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680字。
诵 读 欣 赏之《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异义词,对课文熟读成诵;
2、把握文中阐述的中心观点,初步理解孟子“仁政”的思想内涵;
3、理清“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几者的关系,学习孟子严密的思辩方法。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阐述的中心观点的内涵。
难点:理解文章层层垫高,逐步深入的严密的论证思路。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尽管“和平”是全人类一致的愿望,但自古而今,战争始终存在。根据你们对军事战争的认知,说一说现代战争和古代战争有什么不同?
参考:现代战争主要是军事技术的较量,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尖端的军事技术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条件;
而古代战争主要是人力的较量,作战人数、武器装备、自然环境等都是直接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
2、你认为古代战争中,影响胜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学生可能出现争论,教师不必给予结论性评价)
我们来看看孟子对此是怎样的观点。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二)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