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40字。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
嘉定朱桥学校 张丽霞
《课程标准》明确阐述,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尊重世界优秀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养分。”“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曾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它们或歌咏山川,或记叙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教师引导学生穿行于这些优秀文章中,吟咏品读,学生会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真正体现民族精神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 “润物细无声”。
一、联系作者生平和文章写作背景,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句话是说:只有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了解他的为人和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这种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的方法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它既是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基本方法。更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首要途径。因为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意识,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从一定的角度而言,“知人论世”是学生打开作家作品思想的钥匙。而运用好这把钥匙,更能给学生找到一条接受思想教育的途径。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屡屡出现。我在讲《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预习课文,通过查找各种资料,结合先前阅读过的柳宗元的《黔之驴》,《小石潭记》等文章,以《我眼中的柳宗元》为题给柳宗元的生平做一个介绍,并且了解文章反映的时代背景。上课时,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和对柳宗元的认识,各抒己见。有学生说,柳宗元是一个革新的斗士,他在政治舞台上不顾个人前途和利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有学生说,柳宗元是一个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人。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一贬就是10年。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尽管经受了种种迫害和磨难,但并未动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许多著名文学作品,政论文章就是在此时完成的。虽然也有忧郁,悲愤和痛苦,但是理想之火在他心中从没熄没过。当他再贬柳州时,面对沉重的打击,他没有自暴自弃,沉沦颓废,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原来进行的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也有学生说,柳宗元是一个思想进步、关心百姓的好官员。因为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奴仆。能有这样的认识,在当时是多么难能可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他时时把百姓疾苦装在心中,在所任官职的地方,关心百姓生活,勤政廉明,颇受百姓爱戴。也有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