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辩论稿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440个字。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决赛:政法学院)
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要向反方辩友表示真诚的感谢,因为他们使我们大家更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外来观点,哪怕像对方辩友这样针锋相对的反面观点,对于我方观点的进一步完善和阐述,也是利大于弊,从而使我们更加坚信,外来文化时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在这个新世纪的起点上,我们来谈论这个辩题,目的何在?就在于我们判断到底是让民族文化自己发展呢?还是让它在外来文化的帮助下更快发展,我们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因为:
一、文化的发展有历史性: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文化亦如此,它不但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世界上有古希腊学习亚文明而强大;也有近代“文化复兴”吸收罗马文化而繁盛;而中国既有汉、唐时期广泛学习外来文化而成为世界强国的经验;更有明、清以后闭关锁国而落后挨打的教训。人类文化史表明,民族只有开放,文化才能有强大生命力。
二、文化发展具有民族性:
中共党章中明确规定: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们不能忘记,先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号;我们不能忘记,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熊熊列火种;我们不能忘记,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呐喊;我们不能忘记,邓小平同志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们更不能忘记,把外来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更不能忘记,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阶段的邓小平理论。更不能忘记,“与时俱进”的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要求的“三个代表”。我们看到什么?外来文化正在和民族文化交融,迸发出美丽的火花,点燃文化苦旅的火把,照亮民族文化发展之路。这不正是利大于弊吗?
三、文化发展有其时代性:
对方辩友坚持外来文化导致民族文化丧失,我方认为:维护民族文化并不是与学习外来文化相对立,相反,它是适应全球化的产物。一个拒绝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根本不可能健康发展,在强敌侵入时,其被动挨打就不可避免。
再者,民族文化就是完美的吗?如果不是外来文化的冲击,恐怕对方漂亮的女辩手现在穿皮鞋的美丽的大脚还是三寸金莲呢!恐怕对方的男辩手今早晨起床跑操前还在那里扎辫子呢!恐怕台下西装革履的各位领导们还是长袍马褂呢!难道不是外来文化救了你们吗?你们不但不知恩不报,反而以怨报德,硬说是弊大于利,唉!让人心都凉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