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10字。
《说“木叶”》说课教案
胡 敏 林
一、 教学内容
《说“木叶”》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所选都是文艺学论文,从各个角度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及独特风格。《说“木叶”》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所以本篇文章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言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走进课文)。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做为一个例子(走出课文)。本课教材的淡化体现为课外的内容将要占到课时的一半。
二、 教学对象
对于学生学过多篇诗歌,但只是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篇课文读起来并不轻松。它需要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但并不难懂,只要下工夫读了,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熟读。
三、 教学目标
1、 抓住关键语句,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认知目标);
2、 举一反三,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能力目标);
3、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情感目标)
四、 教学难点:
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文本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五、 教学方法:
学习一篇课文,把握它的意思仅是初步的,最终目标是要能举一反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了教科书上的课文,要能在课外阅读同类的文章。学习《说“木叶”》一文,当然不能例外,因此,要指导学生尽可能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六、 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迁移运用。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帮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