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80字。
鸿门宴
授课人:安徽省行知中学 方 斌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情感态度与方法:
1、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2、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学会辨证分析历史事件。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2、掌握“举”、“谢” 、“为”、“斗”、“因”等古汉语词,了解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教学方法】 讲析与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四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把不会翻译或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2、按故事发展顺序,为课文编好小标题(不是每段一标题,是每情节一标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引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霸王为什么由强到弱,由主动到被动呢?为什么那么强大的霸王最后会兵败垓下,演一出“霸王别姬”和“乌江自刎”的悲剧呢?读过《鸿门宴》,同学们就会对此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了。
二、故事背景及解题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所以,可以说“鸿门宴”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后来成为政治斗争的代名词,指表面上平静而暗藏杀机的斗争。
三、回忆提问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
问题:1、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的司马迁。如果佩服他,说说理由。
2、《史记》的体例及每种体例的篇数,《史记》最大的贡献,鲁迅的评价。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四、检查预习
请几名同学把课前要求给本文故事拟订的小标题读给大家听,并适当评价。
参考: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私访——张良献策——项伯说情——沛公请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怒斥项王——沛公如厕——张良入谢——范增斥责——沛公除叛
(学生的写法只要能大致反应故事情节就行,不求一致,以鼓励学生为主)
五、讲读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