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三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1/31 10:07: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1题,约8950字。静安区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检测试卷       2009.1
  考生注意:答案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书
  朱  湘
  ○1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的了。
  ○2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他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的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的内容的真或美了。
  ○3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藉此揣摩出这主人翁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他舍弃了?是遭兵逃难,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4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的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叹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5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言可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光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6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1.第○2节划线句中所用的修辞方法为              。(2分)
  2.对第○3节划线句子文意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书可能是某古代收藏家或名倾一世的文人收藏或拥有过的,这将让你浮想联翩。
  B.此书曾让拥有过的人幻想于官场之中。
  C.此书曾让拥有过的人幻想于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D.此书可让现在的主人——你幻想于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之中。
  答案            
  3.朱圈是读书人用红笔在有心得或重要的语句旁画的圈,以作标志。作者为什么说凭书上的朱圈的姿态和位置,可以判断出读此书人的身份和命运?(3分)
  4.第○3节中,作者揣摩的三个书的主人翁的命运为什么都是不好的?(3分)
  5.从全文看作者用最末一节想表达的意思有:(4分)
  (1)                                                                      
  (2)                                                                      
  (3)                                                                      
  (4)                                                                      
  (二)阅读下文,完成6—12题(22分)
  文学的力量
  姚天元
  明天就要离开波士顿了,我在脑海中检索:对于这座美国历史文化名城,还遗忘了什
  么没有。忽然就隐约记起:马克•吐温安葬在波士顿郊外。女儿网上匆匆一查,说没错。
  父女俩立马驱车前往。
  放眼墓地,总有数千墓碑,哪一块属于这位著名作家呢?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们只好拦住了一位开车路过的美国小孩。看他一脸稚气,顶多也就是16岁刚满拿驾照的年龄。听明原由,他一脸的惊讶和狐疑:“马克•吐温就葬在这里?不会吧。”见我们言之凿凿,他又是一脸的敬意加羞愧:“中国远在万里之外,你们还能知道这位文豪的安葬处并前来吊唁。我是波士顿人,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呀。”直至最后,他竟满脸涨红,手足无措起来,表示回家一定弄清墓碑准确方位,明天再来拜谒。告别小伙,我们茫然查看了几处墓碑,终无所获,只好披着夜色怅然归去。
  回家了,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结果还是我们出错。原来,马克•吐温是安葬在纽约的一处同名墓地,网页上有清晰的墓碑照片和介绍文字,我感到很对不起那位美国小伙,是我们的错误导致了他的羞愧,然而,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早已清晰地进入美国的编年史页。仅仅拿美国南北战争那一段说事:1852年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写了南方奴隶的悲惨命运,直接揭开了人权运动的序幕,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凡是内部存在极端不正义而又听之任之的国家,都蕴藏着大动荡的因素。”斯托夫人的这一名言,成了联邦政府向叛逆的南方宣 战的道德依据。而1936年密契尔女士的长篇小说《飘》,又从人们的心灵感受,对这场战争作了极为深刻的反映:光靠战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