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34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统的意义大小是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决定的,认识和理解达到哪里,传统的意义才能到达那里。只有不断“激活”传统,使之成为后人创新的“源头活水”,才有资格如屈原般无所愧怍地吟唱“帝高阳之苗裔兮”。
“意法论”就是一个值得“激活”的文学批评传统,它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意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出现在明代,而从创作论转移到批评论,则到清初才出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就是由所指代表的内容,而“法”就是由能指代表的形态。在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就创作而言,诗人要透过“法”以完美地呈现“意”;就批评而言,读者要从“能指”把握其“所指”。它强调不可以将内容和形式强行割裂,反对完全以内容为评判作品优劣的主要依据,而将形式的功能视为若有若无,这就是“意法论”的基本含义。虽然这一概念出现得较晚,但蕴含了这一意涵的不同表述可谓由来已久。
这样一个概念意味着什么呢?它至少意味着“意”和“法”,或者说内容和形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对于今天的大部分人来说,经过百年以来现代学者的层累涂刷,其心目中对中国文学批评的认识恐怕不出以下印象:要么是“言志”“载道”等空洞的判断,要么是“神韵”“肌理”等含混的名词,再不就是如王夫之的价值观:“情为至,文次之,法为下。”但王夫之的话有其特别的针对,即反对法则主义,并非一概否定“法”的作用。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当时王室藏书分作“六略”,也就是六类,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五类都是根据其“说什么”也就是其内容划分,唯独“诗赋略”是根据其“怎么说”也就是其形式划分:不仅如此,赋类之中的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和杂赋,也还是从如何结撰成篇的视角所作的区分。中国目录学史上首次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无论是整体分类还是细部分类,形式的重要性已经有所显现。齐梁时代的刘峻,将文学作品分作“形文”“声文”和“情文”,而区分“文”与“非文”的标准是“形”(俪对)和“声”(音律),是文学形式的因素。至于“载道”的意思,其含义不是对于“技”的否定,而是一种提升。如果我们再重新检讨《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提出,或许也能得到新的认识。“诗言志”谓诗歌“说什么”,而从“歌永言”到“无相夺伦”都是“怎么说”,“神人以和”“百兽率舞”则是音乐的效果,这些都取决于音乐表现上的“和谐”,感动人神百兽的秘诀是在“怎么说”。这么看来,强调“说什么”的“言志”“载道”,其实也包含了对于“怎么说”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总体脉络中,“意法论”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同等重要,就很容易得到理解了。
(张伯伟《意法论:中国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有删改)
材料二:
“意法论”的提出者是清初杜诗学者陈之壎。其《杜工部七言律诗注•注杜律凡例》云:
诗,意与法相为表里,得意可以合法,持法可以测意。故诗解不合意与法者,虽名公钜手,沿袭千年,必为辨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意义取决于后人对它的认识和理解,而不仅仅是传统本身。
B.激活传统,使之有利于创新,是我们为自身传统而自豪的必要条件。
C.明代及以前“意法论”不是一个批评概念,但此意涵在汉代前已存在。
D.现代学者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存在空洞、含混、反对法则主义等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及中国目录学史上对文学作品的分类,意在证明古人意识到作品形式的重要性。
B.材料一头为,“意法论”这一概念意味着古代“说什么”和“怎么说”具有同等重要性。
C.清代学者将“以意逆志”提升到新阶段,强调读者“意”的主体性和“法”形式性互为表里。
D.材料二陈之壎解诗的着眼点与其提出的诗学阐释的方法是一致的,都强调诗意和诗法并重。
3.下列选项中的文本阐释没有运用材料中所说的“意法论”的方法的一项是( )
A.解读《答司马谏议书》时,要注意王安石的回信之所以简短有力,不仅因为北宋积贫积弱、改革势在必行,还因为变法得到皇帝支持,王安石信心十足,将反对派视为保守、苟且、不恤国事。
B.解读《陈情表》时,要结合作者从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本图仕宦”的心理,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念为行文思路,以及“圣朝”“伪朝”“贱俘”“至陋”的语言,可以解读李密的心曲。
C.《蜀相》从首联开始就不断蓄势,服务于主题:对诸葛亮的景仰缅怀和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例如,用“丞相”而非“蜀相”,表示尊敬,“寻”字表明专程探访,遣词用字均为主题服务。
D.解读《谏逐客书》时,要注意文章在回顾历史时强调外来人才的贡献,而写当代时则强调外来之物的优点,这种“互文”结构不仅论证了“逐客”之非,也有利于避免秦王的猜忌。
4.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及“意法论”,请分析二者在侧重点上有哪些不同。
5.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意法论”对你的阅读与写作各有哪些启示。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静物
池莉
塔克拉玛干沙溪是美丽而安详的,下午三点的阳光光线已经比较柔和,微风中的沙漠以一种流线型的柔弱无骨的姿态静静躺在阳光下,这就是历史有时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某种状态。它容易使人们在无意之中深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