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60字。
《报任安书》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简析翻译1——3自然段
教学难点:第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 解说文题,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体裁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本篇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1、字音:
头抢地(qiāng)伏法受诛(zhū)暴肌肤(pù)
鞭(chuí)圜墙(yuán)占卜(bǔ)
囹圄(wǔ)槛(jiàn)缧绁(léi)
愠色(yùn)倜傥(tìtǎng)
三、简析翻译第一自然段。
明确第一自然段: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