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90字。
《〈论语〉选读》教学的几点浅思薄见
余姚市第七中学 鲁记安
【摘要】 当经典以如此大的篇幅进入高中教材时,我们该如何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该如何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本文将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谈几点自己对《〈论语〉选读》教学的看法。
【关键词】 三个确立 两个转变 四个环节 教学评估
新课程教学实验已在我省全面铺开,来自各方的不同意见也纷涌而至,特别是对选修课程的安排更是褒贬不一。怎么看待选修课,如何上好选修课成为当前摆在广大师生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本人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论语〉选读》教学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要明确看待《〈论语〉选读》这一选修课程的正确态度。具体来说,作为教师要做到“三个确立”,学生要做到“两个转变”。
所谓“三个确立”,第一,要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提出了四点教学目标,同时《〈论语〉选读》教科书在前言部分也提到五点具体学习的要求。分析这些目标和要求,本人认为,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二、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倾向,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三、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这几个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分层递进去实现,并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第二,要确立合适的教学难度。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层次,在教学难度和深度的安排上应作相应的调整。例如在文言阅读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于《论语》为口语记录,文字浅易,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阅读时语言障碍相对较少,学生通过自学或教师的适当点拨就能基本理解章节大意,因此,教学的难度不宜扩大,更无须纠缠于个别字、词、句的理解;而在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方面,教师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并要结合实际作适当的深化。第三、要确立常规化和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诵读教学”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最常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舍弃。另外,每一课的教学框架本人认为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性比较合理。这样,学生就能够大致把握老师上每一课的总体思路,有利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工作的有序展开;同时也能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当然,在每一课不同环节的教学方法上,可以做大胆地探索和尝试,做到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最佳统一,以求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