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50个字。
[名师讲堂栏目稿件]
巧理思路析“匠心”
——《三峡》思路质疑式阅读示例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明集乡中学刘海波邮编:257442
《三峡》一文选自《水经注疏》,是郦道元为江水所作的一条注,文笔绚烂,语言优美,为我们展示的是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逸的自然风光。细读本文,很多同学可能会发现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似乎不太符合常规,是作者的疏忽,还是他的有意为之呢?我们不妨采用“思路质疑式”阅读方法进一步解读本文,相信,定会有所裨益的。
第一步:我们先来看看本文的写作思路。
三峡有山有水,写三峡,离不开写山写水。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了“长、连、高、狭”等特点,继而写夏水的迅疾、春冬之水的清与缓,最后写秋水枯竭,山谷清幽凄凉。
第二步:再来看看我们常人的写作思路。
《三峡》既然是为江水所作的注,就应该先重点写“水”,而次写“山”或不写“山”;写四季的水,我们一般会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逐一介绍。
第三步:质疑作者的写作思路。
通过对比作者和常人的写作思路,爱质疑问难的同学一般都会提出如下问题:
1.文章为何不先写“水”,再写“山”或不写“山”?
2.作者在写水时,为何不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
3.春冬两个季节的“水”,为何可以合并在一起写?
第四步:解疑析“匠心”。
1.作者开篇宕开一笔,直接写三峡山的“长、连、高、狭”等特点,目的是为下文写夏水的湍急作铺垫。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连,则水只好乖乖在峡谷中奔流;峡窄,则自然流急。这样,山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图画。看来,郦道元这样安排是别具匠心的。
2.郦道元写水时,不循常理,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夏季的水流湍急,汹涌澎湃,声势浩大,最能代表三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这样做一来可以紧承上文的山势,突出水急的原因,二来也可以与下文的春冬季节的水流缓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安排段落,使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可见,郦道元的构思是多么的巧妙啊!
3.因三峡地处南方,冬季的水也不会结冰,春冬季节的水流缓慢、清澈见底,特点一致。把春冬季的水合在一块写,既节省了笔墨,又避免了文字上的重复,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