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情结
作者:安阳七中 马继红 时间:2006/12/2 17:40: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83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山呼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唐代诗人张建树的《竞渡歌》,便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绝妙的峡江竞渡图。(三点鼓声拉
开了竞渡序幕, 红旗开处,两只龙舟悄然跃出,龙舟上划手飞棹,似万防齐发,鼓声 降酵,震撼峡江;龙舟劈波斩浪,岸上人头攒动;呐喊欢呼,似山呼海......在这急促的鼓点和飞动的棹影里,叫人感觉出一种豪放而率真的峡江韵味,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气息,一种深厚而奋斗的力量,更何况峡江的龙舟竞渡一直又与屈原联系在一起呢?传说屈原既殁之后,屈原故里就有了划龙舟的乡俗。因此,屈原故里的龙舟竞渡,便浸润着一份浓烈的思念和悲壮,一份虔敬与神圣,因而这乡俗便有了不同常的意义。)
留意一下峡江两岸的峭壁,和江滩的礁石,你就会发现那上面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那是纤夫们拉纤时的纤索勒刻下来的,那是一代一代峡江人留下来的生活的痕迹。
“可怜牵船人,水湿半头裤,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三尺自布四两麻,脚蹬石头手扒沙。一步一滴辛酸泪,恨得要把天地砸。”
见不到这景致,是一种遗憾,但更是一种福气,咀嚼这些诗作,不也能感觉到峡江人那执着顽强的抗争精神的永久魅力么?
文人骚客、被贬和赴任的官员。从屈原、宋玉开始到李白、杜甫、苏轼、陈子昂、白居易、陆游……自古文人多入蜀。
每个文人所带的不同的文化元素在此汇集,三峡成为各种异质文化的展台,成了中华多元文化的一个大容器,而三峡壮丽的山河似乎是诗人才情的酵母,让它们在撞击中,闪出诗的火花。
感动出诗人,震撼出诗人,惊叹出诗人,当人面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世杰作时怎能不诗情汹涌?
李白,中国诗史上最率真、最可爱的诗人。是蜀地和三峡的万千风情,给予诗人无穷的灵感。他一生功业始于三峡,晚年的悲辛苦难止于三峡。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莱人。”开元12年,李白24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家乡彰明(江油),决心出三峡,泛长江,渡黄河,游遍神州名山大川,访求高人贤士,希冀三年五载之后,使文名传遍天下,然后拜谒开元才子,建立安邦济世的不朽功业。
在一个朝霞满天的黎明,踏上东去的小舟,趁着新发的春水,李白逸兴湍飞,大声吟唱: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长江三峡工程,曾使毛泽东倾注一腔心血中
毛泽东的三峡梦,有生之年终未能圆。但他的这一情结,深深植根于心。
水调歌头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洒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梦想,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为现实。历史的车轮又转过了近半个世纪。如今,三峡大坝二期工程施工进展顺利,明年底进行第二次大江载流后,即将进入三期工程的右岸大坝厂房施工建设。预计2003年通航发电,2009年大坝竣工。
三峡工程成功蓄水通航,大坝巍峨,峡江潮涌。此时此刻,一大批支援三峡建设的科研工作者都在兴奋地分享着百年圆梦的激动,多少年来,三峡令他们魂牵梦绕,一个个从黑发青年熬成了白发长者;一个个世界级难题被攻克;一个个创业故事填满了三峡大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