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10字。
“互动性阅读”课例:《我的呼吁》
2001年第2期《教育科学》,第8~9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分别刊发了拙文《阅读互动论》和《互动性阅读概论》。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孙亚杰、徐云知先生分别在《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载《课程•教材•教法》2003.6)、《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向研究》(载《语文学习》2003.10)中,把“互动性阅读”作为近十年来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加以推介。不少老师也积极撰文参与了“互动性阅读”的讨论,并尝试用这种方式教学。但由于现阶段大家对互动性阅读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少人把“阅读互动”理解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文本展开的、横向的、多边的你问我答,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互动性阅读在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本文拟以《我的呼吁》为例,再作详细介绍。
基本理念 所谓互动性阅读,就是借助开放型的阅读活动,激起主体(阅读者)身上的文化成分与客体(读物)所包含的文化成分之间的碰撞,形成一种主客双方相互兼容、相互修正、互动发展的阅读机制,从而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促使主客双方实现文化构建和再建。
本质特征 互动性阅读认为,阅读是主客双方互动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通过阅读,接受人类文化的营养,再造自我,发展自我;另一方面主体在接受人类文化滋养的同时,对人类文化又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自己的加工和创造,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类文化。人类文化正是在这种阅读互动中不断发展起来的,个体的人也正是借助这种阅读实践得以成长的。因此互动性阅读是真正意义的阅读,它是着眼于人的文化构建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阅读形式,非常适合于文化学习和人文教育,在文化读物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
要义 主客双方互动发展,主体的文化构建引动客体的发展;客体的文化改建促动主体的发展。
线性过程 读认—读审—读创
(1)读认:利用有效的阅读形式,接近并体认文本固有的文化内涵。
(2)读审:主体带着自己原有的文化储备观审读认到的文化成分。
(3)读创:主客两种文化成分通过激烈的碰撞,相互兼容,相互修正,互动发展,形成新的文化成分,促成文化的构建和再建。
课例介绍
一、导入
1.介绍环境伦理学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那就是环境伦理学,又称“生态伦理学”。它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力图通过反思人类实践行为的负效应,确立起人类实践行为的伦理原则及其规范。它的实践性很强,同时又可构成为一种至高的精神信仰。《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敬畏生命》的作者史怀哲被称为环境伦理学的先驱。这些先驱,在他们的著作和行为上体现了一种深邃的信念和身体力行的感人特征。
2.介绍史怀哲
史怀哲,德裔法国人。著名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人道主义者,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伟人、非洲圣人,当代环境伦理学的先驱。26岁获哲学博士学位,38岁获医学博士学位,另兼有神学和音乐两个博士学位,精通数国语言,学问渊博。1913年前往非洲,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50余年。曾获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史怀哲的《敬畏生命》是一部对人类思想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书,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我的呼吁》是作者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的演讲,文章阐述了“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的思想。今天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这篇课文。
3.提出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读懂课文,理出作者的主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