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10字。
《窗口的十七岁》说课稿
一、文本分析
(一)文本的内容和地位
《窗口的十七岁》是一篇精彩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优美深刻的文字表现了一位十七岁女孩在落榜后对前途艰难抉择的心路旅程。文章语言朴实,取景平凡感人,既充满淡淡的无奈与苦涩,又弥漫着生命的张力。作者通过困惑中的“我”透过“窗口”的所见所感,向读者展示了困境中获取的人生启迪,形象展现了一位十七岁少女的心理发展轨迹。 也许正是如此,编者把它安排在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用书《语文》(必修)第二册主题为“青春之味”的单元板块。学习本文,对于本单元专题目标的达成,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品味青春,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能够激发高一学生放飞青春梦想,抛洒青春汗水,谱写青春篇章。
(二)文本学习的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立足文本内容与作用,结合中职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积极促成以下三个目标:
1.通过充分朗读,引导学生感知全文,对话文本,初步进行情感体验。
──走进文本
2.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与生活感悟,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和细腻的心理描绘,引导学生品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挖掘内在信息,体悟情思之美。
──体验文本
3.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引发学生对青春的共鸣和重新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
──走出文本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验文本,即立足情景交融的手法和细腻的心理描绘,挖掘内在信息,体悟情思之美,学会初步鉴赏同类散文。
难点:引发学生体验文本,激发学生对青春的共鸣和思考,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良好的生活态度。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中职学校的高一学生,基础相对低下,学习兴趣不高,但他们有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有他们的欢乐无奈,他们也有他们自由的心灵空间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于青春,他们有响亮的发言权,并且,对于如何认识和“经营”青春,他们的理解更具有中职生特色,或者说更体现的是中职生的生活观和世界观。因此,对于心路历程散文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采用体验性学习。
三、教法学法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要重视人文性和实践性。当然,中职生有别于普高生,教师的指导比重应略高于普高教学,在尽量“放”的同时,也要善于“收”,同时也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法: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选取“十七岁”的窗口这一角度,引领我们去倾听那特有的青春絮语。因此,可以进行欣赏教学,并结合朗读教学、点拨教学、多媒体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