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80字。
《项脊轩志》教案
上海市吴淞中学林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积累词句,体会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把握托物寄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思想感情,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教学重点] 体会疏淡平实的语言风格;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成语“衣锦还乡”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归有光
二、作家作品
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毕生经历坎坷,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35岁中举人之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直至60岁始中进士,授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自幼聪颖勤奋,九岁能属文,通经史,善古文。爱读司马迁《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
基本观点: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
散文特点: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代表作:《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2、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据说其命名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项脊泾住过,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自读、齐读,初步感知整篇作品的感情基调。
四、研读课文
第一段:记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
1、这原本是一个怎样的书斋?狭小、陈旧、破漏、昏暗
2、作者对它怀有的感情?没有嫌弃、鄙薄,相反,只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3、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中处处渗透着情感。
分析:写项脊轩的旧状和新貌,把一间简直不堪人居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情感的反映。“借书满架”写书房的摆设,“偃仰啸歌”极写读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