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曲爱的挽歌——《项脊轩志》和《祭妹文》比较阅读
作者:叶如盛 时间:2007/9/29 19:14: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298
《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和场面,写出了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物是人非、家境衰微、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催人泪下。《祭妹文》是袁枚哀悼胞妹袁机的一篇祭文。抒写对亡妹的悼念,情真意切,语出肺腑,读来哀惋真切。是著名散文作品。两文在回忆锁事时,仿佛信手拈来,清灵隽妙;悲悼亲人之遽然长逝又字字玑珠,句句血泪,真挚动人,感人肺腑。两位作者在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穿插些许景物描绘,从而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具有摧人痛断肝肠的艺术感染力。
祭妹文
袁 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 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思
【思考】
考】1.根据文意下列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 挨着肩
B.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 断绝
C.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 熟悉
D.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穿着
2.根据课文意思,翻译下列句子。
(1)当时虽奇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2)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
3.《项脊轩志》和《祭妹文》各有一条线索,它们分别是什么?两文在组织材料上有什么共同点?
4.两文在记事上选用哪些材料? 这样的材料对表达感情有什么关系?
5.《项脊轩志》和《祭妹文》都是选取生活琐事和平常景物来表现丰富深厚的感情,语言又质朴自然,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学习这些写法,以“我们家的老屋”为题,写一篇感情真挚的散文,抒发对亲人的某种感情。
参考答案:
1.D(拉着)
2.(1) 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2) 刚好老师开门进来,听到两个孩子琅琅的读书声,不禁微笑起来,连声“啧啧”称赞。 (注意通假字)
3. 《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线索。《祭妹文》以兄妹间的亲密关系作为贯串全部内容的线索。两文都是以时间为顺序来组织材料。
4.源自生活的鲜活细节信手拈来,妙趣天成,不痕迹,于细微处充满浓郁的人情味。撷取典型细节,以小见大,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图景,是两文的共同特点。
项脊轩的庭院原是南北相通的,但叔伯们分家后,情况大变;“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寥寥数语便将兄弟之间,毫无天伦之乐的尴尬景象勾画出来,同时这些又与上文“月明半墙”的昔日诗意的生活两相对照,更突出了归有光的失落心情。文中写祖母对自己深切的期望一事时说:“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一个持笏动作,一句满含期待的话,表达了老人“望子成龙”的复杂心态,充满了生活气息,纡徐平淡却感人肺腑,祖孙之情溢于言表。
祭文是为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怀念可以直接抒情,也可寓情于事。本文用了寓情于事的写法。
幼年时,写捉蟋蟀“奋臂出其间”;写共读《缁衣》其声琅琅,先生也“不觉莞尔,连呼则则”;写阿兄远行“掎裳悲痛”;写阿兄衣锦还乡,又扶案出,使一家“瞠视而笑”。才一沉浸往日的欢乐之中,就立即被无情的现实拉回,深深地陷入无法排遣的悲痛漩流,以乐衬悲,更添伤感。这部分是细致描写。
归家之后,“堂上阿奶仗汝扶持”,足见对长辈的敬爱;“家中文墨 汝办治”,足见精明能干(与“汝嫂……于些微缺然”相衬托);“明经义谙雅故”,足见知书识礼;作者生病,既“终宵刺探”,分外担忧,又“为说稗官野史”、“聊资一欢”,失去这样的妹子,怎不叫人悲痛欲绝! 这部分是大笔勾勒,与前后对照,形成疏密相间的布局。
病危之中,先是“阻人走报”、“虑戚吾心”,继而“望兄”来归,最后还“忍死待予”,作者想到自己开始时“信医言无害”,后又延宕迟归,以致未能在妹临终时一见。作者感情渐次昂起: 有后悔,有无法解脱悲痛的重压,直至哀痛之极的呼号。
所述事情,无不跟作者有关。因为只有通过跟自己直接关联的事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怀念死者的感情。这些事情都极琐碎,记叙时又不厌其详。越是详尽地回忆,记叙亡妹生前细小、琐碎的事情,越能显示出亡妹对自己的感情之厚,越能反映出作者因妹亡的心情之哀。
5.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