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00个字。
新课程语文教师备课刍议
枞阳县官埠桥中心学校李贵进
Tel 13855641909
曾记得自己还是懵懵懂懂的小学生的时候,每次看着老师趴在书桌上借着昏黄的灯光辛勤抄写时,心中便肃然起敬。这也许就是我最初的对于“备课”的理解了。而这种认识一直保持了很长时间,直到自己做了教师,才渐渐明白真正意义上的备课竟是一项内隐的复杂的心理创造活动,绝非一两个外在的标签和形式所能涵盖得了的。
一、备课的概念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备课泛指为教学所做的一切准备活动。它是将教师已有的素质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钻研和处理的一次重新“编码”的过程。新课程下的备课还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形象地概括。这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深入钻研教材,成为文章的知音,还要求教师跳出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成为学生的知音。
备课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是需要教师课前的智慧积淀和倾情投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用整个生命去备课,一语道出了名师的真谛,备课的真谛。在每一个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能带给学生怎样的精彩,学生是否真正融入其中,都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活动。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学生能否深刻领悟每一篇课文的意境和主题,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教师能否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小课堂上收获“大语文”的精彩,这些无不取决于教师个人预约这种精彩的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而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原因在于:一方面,就是大量繁杂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是由于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使得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吸收。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只有认真思考定位语文课程的价值标准,确立科学有效的备课策略,才能激活语文课堂,走出语文教学的窘境。
二、语文新课程的备课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毫无例外地具备下列特征——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领和激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