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80个字。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巧借课文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南京市第二十八中学/马娟
【背景】:
三年前,我在教《故宫博物院》这一课时,就发现了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一处欠妥。去年教学本文依然如此。即文章的第7小节内容不应该安放在6和8小节之间,因为文章的5、6、8小节都是写太和殿的。而第7小节却是讲三大殿所处的位置,因此在6和8两小节之间安插第7小节的内容就显得不伦不类。如果把第7小节的内容移至到第4小节后,就显得很妥了,因为文章第四小节正好讲三大殿。这样一移,文章结构就更加的浑然一体。面对这篇教材,我是主动的向那帮乖学生说出我心中的想法,还是让他们自己去探寻?细想一下,觉得让他们自己去探寻更好,这样更有利于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起他们质疑的兴趣。
去年,我中途接手的两个班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工子弟,他们对待教材,对待老师的态度都很虔诚,也许是因为胆小,也许是他们一直认为老师说的话,教材上的内容,都是真理,所以对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对课文都笃信不疑,从不会提出疑问。为了让他们不那么“太乖”,我决定巧借文章培养他们质疑的精神。让他们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能过分的迷信权威。
【具体过程】
“同学们,明天我们要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这篇文章应该算是一篇较不错的说明文范文,但老师认为这篇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败笔。同学们回去预习课文时也认真仔细的看一看,看看文章是否有结构安排不合理的地方。”我在放学前对学生说。“老师,书上课文会有不合理的地方?”“当然有可能喽,老师曾发现我们学的中学语文教科书上有好几处错呢。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它也有出错的时候。”“啊!不会吧,书上也有错的?”学生喃喃道。“有,不管什么书,只要你认真看,边看边思考,你可能就会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