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140字。
语文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
(610068)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李华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进,语文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由单纯的传统“备课”转变为整合各项教学资源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由于时代的进步,获取信息的渠道甚广,所获得的资源也就极为丰富。但如果面对庞杂的信息和资源,缺少整合的意识和方法,无法忍痛割爱,教学设计的过程就会蜕变成资源汇聚的过程,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此,笔者借用一个文学评论术语“召唤结构”,来表述对语文教学设计的一种新思考。
1. “召唤结构”
1.1文学理论中的“召唤结构”
作为一个文学评论术语,“召唤结构”的出现推动了文学评论的纵深挺进,也促使文学创作者更加自觉地重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Appellstrukur)是由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文学评论家伊瑟尔首先提出的。此处的结构,不是指文学作品形式诸要素中的“结构”(层次结构),而是泛指文学文本的潜在结构与图式化框架,包括内容与形式诸方面。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解释学去发现的微言大义。”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也是作者(使作品意义得以实现的作者);没有读者,就没有作品。伊瑟尔指出,“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未定性与意义空白就是“召唤结构”。无法促使读者参与作品意义建构的作品,是不成功的作品。
1.2语文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
狭义的教学设计指“教学设计文本”,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即“教案”;广义的教学设计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如同文学创作一样,教学设计也是一种艺术;“教学设计文本”是教学设计艺术的结晶体。
与文学作品的读者不同,教学设计及“教学设计文本”面向的读者是教师本人和学生,而学生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阅读”该文本,学生往往不可能直接阅读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无法促使学生和教师本人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是不成功的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成功的语文教学设计应具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以激发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期待视野,对教师和学生意味着“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它促使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教师本人和学生去参与意义建构,在教学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乐趣,获得审美的快感,以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融合。这是最主要的方面。
第二,语文教学设计的“召唤结构”还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本特别是文学文本本身的召唤结构。这一点,在教学设计中是应该有充分体现的。如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邶风•静女》中,写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其中写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里就存在一个意义空白,紧接其后的诗句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中间的意义空白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驱遣想象去填补:“‘我’接过静女送的彤管,会有怎样的表情、动作?”
1.3语文教学设计“召唤结构”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