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40字。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四川省华蓥中学彭爱明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明镜,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学完这篇课文,你自然就会得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学助学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义。
三、题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初读课文
通读全文,初步预习,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自学助学材料、注释读准字音。
2、找出对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别用单线、小括号和波浪线标注。
3、掌握注释中重要的字词,画出下列句式,并解释:
(1)斯亦……也(2)虽……而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