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990字。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我若为王》
教学设计:向爱华
教学目标:
1、本文深刻的主旨及现实针对性;
2、 大开大合、欲擒故纵、虚实结合的结构
3、 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3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屏幕上的这篇短文预习的时候我们已经共同阅读过,那么请问大家,这篇短文突出刻画了奴才怎样的特点?(短文见补充阅读)
明确:生活在可怜的景况但愚昧麻木不知反抗,只在诉苦和同情中得到满足,来一个启发他帮助他的“傻子”他反而马上站到了主子那边,在主子面前显出“恭敬而得胜”的神情,可见其骑墙和不仁。他跟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的哪个人物形象在神情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讨论)(鲁迅“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茨威格对奴隶下了这样一个形象而深刻的定义——奴隶就是不仅不反对在自己的脖子上套绳索,反而伸出舌头去吻那双套绳索的手的那一类人。我相信,大家读了这则短文,都会对奴才油然而生一种情感,那就是“憎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先生还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村里有个富人从来不爱搭理穷人,穷人便以与他说过话为荣。一天,一个乞丐神气飞扬地到处喊:“富人和我说话啦——”旁人无比艳羡,围过来问他:“富人都跟你说什么啦?”乞丐得意洋洋地说:“我叫他‘老爷!’他说“‘滚!’”
我们到底是该厌恨富人的“为富不仁”,还是该怒乞丐的“不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聂绀弩先生的《我若为王》,看看他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二、 作者:
聂绀弩(1903-1986)现代作家。(板书“绀”和“弩”并注音)文学史上,颇多奇人、怪人,聂绀弩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落拓不羁,不拘小节,也许正是这个“自由主义”,口无遮拦,我行我素,才造成了一生坎坷,多灾多难,10年囹圄,8年病疴,可谓“传奇经历多难身”。
其杂文创作成绩尤其卓著,影响很大,被称为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的战斗杂文大家。毛主席在称赞鲁迅先生的杂文时说其文“像匕首,像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而林墨涵先生在评价聂绀弩先生的杂文时说他的杂文“都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了敌人的鼻梁”。
(过渡)
三、本文深刻的主旨及现实针对性
1、由此可见,杂文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泼辣的战斗风格,那么,请问同学们,聂绀弩先生写《我若为王》的现实针对性是什么?
明确:课文第7自然段——(生读)
“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憎恶一切奴才和奴才相,连同我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
板书:现实针对性——充满奴性的民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