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70个字。
敢问“情”在何方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情的研究和探索
【内容提要】农村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且有厌学情绪,这给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带来相当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值得每位教师思考与探究。本文就如何用激情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三点看法:第一、情之挖掘;第二、情之激发;第三、情之高潮。教师通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激情法”,打开课文心脏的门户,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情感,使彼此心灵相通,感情共鸣,使教情、学情、文情三者达到统一。
关键词:激情情感课堂教学
我们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特别是那些基础差、底子薄的学生,上课死气沉沉、无精打采、恹恹欲睡。这个问题也曾经使我感到困惑,而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某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与我们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忽略情感因素、上课缺乏激情有关联。我们的教师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对文学作品(如诗词、散文、小说等)分析多,欣赏少;重语言,轻艺术的现象比较多,语文课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堂并没有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的,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极力呼唤、鼓励学生。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这里的“兴奋的情绪”“生机勃勃的精神”即激情。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兴奋的情绪是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的动力因素之一。激情能够激起灵感的火花,它是一种灵魂的震撼,是一种艺术的熏染,是一种美的陶冶和体验,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
要想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必须让我们语文课堂教育充满激情。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何饱含激情地启发、提问、讲叙、剖析,为学生创设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呢?激情法的实施过程可分为情之挖掘、情之激发、情之高潮三步。
一、雾里看花,借我一双慧眼——情之挖掘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热情能抓住一个人,因此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
“激情法”的运用,关键在于准确地找到突破口,即时即地地挖掘情感源。从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对象的情绪,到教学者的情感,教学过程可谓“枝枝叶叶总关情”。我们可以从教材和教学主客体三个方面入手,浪里淘金,挖掘三大情感源中的情感因素。(1)、让教材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语文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情感的海洋,是情感的火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离开了教材,课堂教学的情感的感染和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