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40个字。
“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减弱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研究报告
宿城区马陵初中徐建军
2006年11月,在市教科所与区教科室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我承担了宿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个人课题”“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减弱原因的研究”。一年多来,我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将教学主体——学生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年多的研究实践促进了个人专业成长,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较为的全面发展。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抓基础知识,满足于猜题押宝,满足于成绩与分数,片面强调语文工具性,语文课除了讲,就是读、背,除了仿,就是抄、写,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美感在语文课中没有得到很好地呈现,因此,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并不轻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标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正是基于语文素养在学生一生中的重要作用,语文不只是学习考试的工具,更应该是他们一生学习、生活、做人的拐杖。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为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要求,把语文课上活,把学生教活。让学生乐学。
纵观现实,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呈现出蚕食、甚至是取代许多国家母语的语言霸权地位。在初中教学中,英语占据很多朗读时间,加之数理化热潮也不减当年。反观语文,倒成了最大的“小学科”。大部分学生觉得语文无足轻重,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呈现减弱状态,语文素养很低。
而且,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后对语文学习感到不适应,学习语文兴趣逐渐减退,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