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180字。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吉林省实验中学语文组景丽丽
【教学分析】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第一部分是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对母亲由不理解到思考的深入到终于理解、读懂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是母亲教会了我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对待苦难——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
从侧重点上来说,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文章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而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十六七岁的孩子,生活阅历尚浅,情感也并不丰富,对生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苦难”的理解也不够深入。让他们理解这样一篇思想内涵丰富的文章非常的困难。所以,本文存在的难点有两个:一是作者与地坛物我交融的心灵默契,二是如何理解母爱对我的影响,理解地坛和母亲之间的联系。
从以上的角度考虑,对本文的教学目的设计上,侧重点在于对这样的“感悟”的理解上,在于通过这样的一次学习,找到与作者心灵触动的契机,让他们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来提升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篇课文所饱含的母爱之情足以感动每一位血肉之躯,希望学生能从中反思自己是否已珍视与母亲共处的每一天。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体现出了几个特点: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采用多种问答方式如用抢答方式梳理课文内容,用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的方式,解决难点问题,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快速熟悉课文内容,透彻的分析文章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