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60字。
语文阅读能力的强化培养探微
福建省建瓯一中李泓
邮政编码353100 联系电话13055715728
【内容摘要】现实的阅读教学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新课程渗透着全面、和谐、创新的理念,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本文主要论述了笔者对新课改背景下强化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一些看法,力图让阅读教学更适应课程改革走向成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程改革阅读能力的强化培养
现实的阅读教学经常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学生质疑、发现少,教师牵引、灌输多。
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要使阅读教学适应新课改真正走向成功,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特别关键:
一、创建朗读氛围,夯实“读”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充分地“读”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各个学段的阅读必须要朗读,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讲解,不闻学生琅琅书声,这样的阅读课不是理想的语文课。
叶圣陶先生这样描述朗读的最终目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古代典籍,既无标点,也不分段,读者先得断句,然后才可能把握其意,不反复诵读直至理解怎么行?现代诗文,虽有标点,但哪些词该读重音,怎样停顿,朗读的节奏快慢、语调升降、语气急缓怎样把握,怎样由勉强读下来到读得流畅、读得有味,怎样艺术性地再现诗文意境,无不体现了朗读在理解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需要激情引趣,宜用范读指导;需要梳理内容、分清层次,宜用引读;遇到对话颇多、情趣浓厚的课文,宜采取分角色朗读;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宜用齐读……
二、讲究阅读方法,提高“读”的效率
不读书不行,死读书也不行。读书若得法,视野开阔了,感知、理解、鉴赏能力便增强,这是无可置疑的。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体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即对作品的重点段,描写优美、精辟的句段,引导学生细心研读,反复诵读,驱遣想象去读,达到不仅领会作品语言文字本身所蕴涵的意义和韵味,而且更进一步领悟到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一般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精读,而不太注重略读和浏览的训练。其实,略读和浏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