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00字。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爽朗温情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故乡》《一件小事》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冷峻、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文学家、革命家。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原名张迺(nai3)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小说《生死场》、《小城三月》。此文作于鲁迅死后三年。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萧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万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提问】作者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片段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注意自然空行。
请大家用简短的词语(最好是四个字概括,以加小标题的方式)。
小标题 内容范围
笑声明朗 第一部分
步履轻捷 第二部分
鉴赏服饰 第三部分
真诚待友 (对青年人,对革命挚友冯雪峰等) 第四——七部分
认真读信,舐犊情深 第八部分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神态动作、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
书写作、休闲娱乐、审美情趣、革命情怀。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画面。
(四)深入研读讨论
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鲁迅先生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分析鲁迅。(讨论)
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