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10字。 《兰亭集序》说课稿
榆中县恩玲中学 金永来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汉魏晋散文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上、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在深沉的慨叹中暗含了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对语文第二册古代散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力图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魏晋及唐代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本课教学目标
魏晋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背诵本文是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实验班,为了继续培养和巩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在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教学重点与难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较详细的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1)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
(2)背诵全文。
本文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再加上文中有些语言含有消极因素,如“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着尽快与新课标接轨,切实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为即将全面推行的新课改摸索经验,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借鉴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辅之以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六步教学法。针对自读课文的特点,为突出学生的自学,努力还教育的真面目,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给学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