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张。公开课课件及配套教案、说课稿、朗读视频和其它视频 。
《兵车行》教案
扶绥中学 林永红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杜甫的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了解杜甫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杜甫的诗意。
过程与方法
1、美读。听配乐朗诵,渲染意境,学生多次诵读。
2、美赏。找好切入点,赏析意境、赏析语言。
3、美说。让学生用美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以期能形成共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二、简介背景
(一)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2.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教师:从作者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由于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同样我们今天所有学习的《兵车行》也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关于写作背景,大家可以看课文注解①,也可看大屏幕。
(二)资料链接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教师:唐朝天宝年间,统治者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从而使黎民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翻滚、煎熬,目睹此景,诗人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写了下这首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感基调
下面我们先来听《兵车行》的配乐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那么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放录音配乐朗读)
同学们,听完录音朗读,你们触摸到诗人灌注诗中的情感基调了吗?
也就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一种悲凉、绝望和无奈。)
师 :好,诗人对百姓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命运是谁造成的?作者对他们又有怎样的情感?
(对统治者的愤怒、怨恨之情)
明确:对,是怨愤。从诗人笔下喷涌而出的就是激愤,哀怨之情。
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他这种情感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诗歌的第一段。
四、研析第一段
1、好,请同学们先朗读诗歌的第一段。朗读的同时思考:
思考:这一段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生齐读)
(是一幅惨别图)
2、第一段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这幅惨别图的?(出示鉴赏方法提示,请学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