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语文阅读课教学模式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从主体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尝试构建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形式如下:
课始导入,激发兴趣 → 自读感知,鼓励质疑. → 精读论辩,合作探究→拓展训练,大胆创新。
一.课始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使人们去探索.钻研.实践,要使语文课充满活力,教师就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之“乐学”。这一环节可采取语言激趣,情景激趣,设疑激趣等方法或从题目入手,文中重点词句入手,找出能发挥导向作用的.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趣要让学生的探索潜能和欲望有所指向。笔者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是这样激趣导入的:师:夏天,同学们在河里游过泳吗?生:游过。师:游泳时是不是最担心安全问题呢?生:是。师:有这么一个海,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不用担心会被淹死。想知道这是什么海?又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疑惑)。师:不信,请读《死海不死》。这节课以游泳激趣,制造悬念,将学生拴住引到登堂入室的门边。
二、自读感知,鼓励质疑 “自读感知”是个体性的自主活动,教师一定指导好“自读”,注重读的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把“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手段,使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当作“读”的主体,充分体现“生本教育”的理念,指导读时教师可提出恰当要求: 如:①正确流利地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②基本了解课文内容后再细读,品味并积累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笔者在教学《在声音的世界里》一文时,让学生感知课文后自主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1、 为什么“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2、 “我”小时侯喜欢哪些音乐? 3、 “我学唱歌所有动人的曲子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为什么“感伤”? 4、 为什么作者说“艺术是属于弱者的,失败者的”,然后又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