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170字。
《七根火柴》课堂实录(于漪)
时间:1979年5月26日(星期六,上午第三、四节课)
任课老师:杨浦中学 于 漪
班级:初一(1)班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愿坚同志的《七根火柴》,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8页[杨浦中学语文教研组编选:《语文阅读教材》(初中第一册)]。
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是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红军行过草地的时刻,就是这个火柴,发出过怎样的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又有怎样的价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我们已经预习了,请同学们说说看,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X X X,[指定学生]你知道吗?
生(1):《七根火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卢进勇。
师:请坐。她话讲得很完整。对她的回答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举手]X X。
生(2):《七根火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那个同志”。
师:是“那个同志”。你讲得响一点。[学生举手]X X X。
生(3):对的。
师:“对的”?他们两个人讲的都对的?——啊?同意谁的?
生(3):X X。[指生(2)]
师:同意X X的,请坐。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举手]X X。
生(4):(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那个同志”和卢进勇。
师:《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那个同志”和卢进勇。——看来同学们读了课文以后,初步得到的印象有这么不同的三个。我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那个无名的战士。为什么主人公是无名战士呢?既然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为什么作者又花费那么多笔墨来写卢进勇呢?学习以后,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以上3分钟)
现在我们先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七节。请一位同学朗读,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人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出现的?第二个问题是他怎样被引导到读者的面前来的?我们请一个同学先读一读。谁来读?——X X,读得响亮一点,大家仔细看书。
生(5):[朗读第一——七节]“天亮的时候……便一瘸一拐地向那声音走去。”[朗读中有添字、漏字的句子,教师让学生重读。]
师:他读得比较响亮,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学生举手] XXX 。
生(6):“刹(chà)时”,他读了“sà”时”。
师:第二节的第二行,“刹(chà)时”,ch--à---chà,一起读。
师、生(集体):ch—à--chà,ch—à--chà,“刹(ch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