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与中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研究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校园文学与中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研究
湖南省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子弟中学
“校园文学与青少年成长研究”课题组
执笔 杨真理
一、课题立论根据
(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课题提出的理论根据并主要参考文献。)
1、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个性品质。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也应该发挥其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感染作用,发挥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作用。文学应该在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中学校园是一块生机勃勃的文学土壤,是中学生用文学的方式表达愿望,真实记录成长过程,展示社会发展对年轻心灵触动的重要园地,理应积极体现新课纲要求,在发展中学生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上发挥较大的作用。
人民文学杂志社常务主编、作家、诗人韩作荣先生说:“所谓校园文学是这样一种样式,它犹如一叠崭新的人民币,没有经受油垢的侵袭,鲜活、生动、清晰、质朴地流露着对真善美、对人性中最美好一面的景仰。”这段话明确生动地指出了校园文学的作用,它能使学生在阅读和创作中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是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
本课题旨在研究校园文学如何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途径、方法,以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摸索新方法,探索新路子,以改变此研究领域暂时薄弱滞后的现状,更全面地发挥语文这门人文学科培养,发展中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以顺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与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1984年,在人文主义学者的鼓励下,美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大力实施通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现代知识人为宗旨,使学生无论在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整体、统一的文化认识和基础。在日本,教育改革一开始就强调人文教育;在德国和英国,在教育家的呼唤下,各级学校也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加强人文学科的比重。国际教育组织同样对人文教育给予了特别的关注,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教育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该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