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9390字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知识清单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总体小康水平: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总体小康的特征:
成绩:微观上看,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问题: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小康。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3、全面小康的目标: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 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4、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
二、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必要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重要提示】注意三个转变: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转变;②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重难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