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90字。
《致橡树》说课稿
山西省原平市职业学校邢培芝
一、教材分析:
《致橡树》是人教版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诗人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新型爱情观。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
二、学情分析
职中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和写作诗歌的基础极为薄弱。但这首诗的内容与爱情相关,学生不会没兴趣。所以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进而提高理解能力。同时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并逐步确立的阶段,怎样生动形象地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职教语文“合格”“够用”的一种诠释,这个“合格”,关乎做人的合格;这个“够用”,需要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关于朦胧诗派和舒婷的文学常识;通过熟读背诵积累优美诗句。
(说明: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语文的积累主要包括四个层面:文化常识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人生阅历的积累;思想感情的积累。只有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通过吸收内化而学以致用。)
2、能力和情感目标:探究《致橡树》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领悟诗人的爱情观;学习新诗赏析的方法。
(说明:语文学习除了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态度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2.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
(依据:本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正是诗人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简单的自我观照,而是通过感情化的具体意象,使感情的积淀与理智的渗透相结合,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难点了。)
五、教法、学法:
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讨论,即在反复诵读的同时,以讨论探究比较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适当应用多媒体。因此,我把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归纳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