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9张。导入新课新颖,内容分析具体细致透彻。有教案,约2810个字。
石壕吏
衡水市九中李学婧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纲
1.介绍背景资料
2.带领学生共同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讲解。(戍、戌、戊等)
3.分析文章的中心
(1)对文章第一句话的分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重点加点字的分析)
(2)对比分析: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3)对话练习:把吏和妇人的对话补充完整,用现代文的方式,构成对话,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提问:如果去掉后会有怎么的效果?)
二.详案
1. 导入:
2. 这节课开始之前,先请同学们齐读三副对联: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杜甫)
3. 杜甫的诗大多都是真实的表现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称为“诗史”,特别是他亲身经历的”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石壕吏》。
4. 提问:是否有同学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写作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学生记录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5.文学常识积累(多媒体显示)
古体诗是六朝以前通行的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对仗,是一种较少拘束的诗体;而古诗又因时代不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六朝以前的古体诗限制较少;唐宋以后,又受近体诗间接影响,免不了参杂了近体诗的平对仗与语法。古体诗又称古风,可分为七种:1.四言2.五言3.七言4.五七杂言5.三七杂言6、三五七杂言7、错综杂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