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40字。
论阅读熏陶感悟
“熏陶感悟”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教育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16处文字涉及“熏陶感悟”,通篇渗透着“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悟的作用”,强调在阅读中培养“体验和感悟”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艺术形象、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的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认知领域、情感世界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就是熏陶感悟。它突出学习主体的体验和感悟,真正获得熏陶感悟的,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学生的脑子里。
但是,目前新课改对“熏陶感悟” 存在着迷惘和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拓展阅读”畸形。有的老师把语言基础训练与熏陶感悟对立起来,用架空理解与情感交流替代语言文字的切实感悟和体验。一位教师上朱自清的《春》,前面12分钟朗读,接着10分钟内容归纳,再接着5分钟是主题讨论,这样27分钟后,就是“拓展阅读”拓展至与春天有关的“巴金、鲁迅、中国、外国、古诗、散文、小说;还有电影、电视、流行歌曲;还有春天的民间风俗……”在构建听说读写能力的知识序列还没有明晰的情况下,所谓的“拓展阅读”,材料之间的组合很可能是靠一些细碎的东西或大而无边的东西,这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2、“多媒体教学”畸形。有教师上《口技》,开始放相声碟片,结束时叫一名学生表演口技者,另一名学生扮演听众。这样腾折,文本意义、语言几乎流失殆尽。“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于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
3、“自评、合作、探究”畸形。有些教师是这样实施这一理念的:首先是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是教师提炼出问题,接着是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是成果汇报。由于现状还没有达成听说读写能力的知识序列,想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生成学习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4、“感受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畸形。读了《背影》可以大谈父亲的“婆婆妈妈”而不顾文本的凝重与厚度;也可以谈谈父亲“破坏交通规则”“不环境保护”等。这是对解构主义的一种曲解。知识重构、文本解构,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以上阅读教学畸变的根源在于“熏陶感悟”的缺失,违背了感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原理。新课改,不管如何标新立异,如果不重视内容的建设,也同样沦为花样;表面热闹、拥挤的课堂,其实也相当的萧条空虚。
认知心理学认为, “熏陶感悟”正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形成和改组”的活动过程。这一活动流程是:读者进入文本——触发读者展开情绪化活动——读者对文本的情智、意趣作出反应——读者的元认知与文本的意蕴碰撞而产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这一流程中学生、文本、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