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40字。
专题五第2、3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
【课标要求】
1.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简述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3.认识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的主要过程及其在流亡国外期间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取
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史实。了解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主要活动和理论贡献。探讨
列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俄国革命道路的创新精神及其革命品质。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列宁创建布尔什维克,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十月革
命胜利等方面的基本史实,观看相关的历史题材影片,或运用多媒体手段重组历史资料,
使学生在再现历史情景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高对历史人物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列宁不屈不挠、矢志革命的勇气,以及他结合本国实际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
神,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求真、
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列宁为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过程】
一、走上革命的道路
重点在于了解列宁对当时俄国社会状况的认识及其对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
1、良好家庭教育形成了列宁坚毅的性格、强烈的责任感和体谅他人的优秀品质
2、大学时代因参加反对沙皇的大会被开除和流放;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标志着俄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俄国农奴制的废除,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扩大了工业品的国内销售市场,俄国的经济开始出现快速发展,顿巴斯、巴库、波罗的海沿岸等工业中心开始逐步形成。但从总体上来看,俄国社会、经济较之西欧、美国仍显落后。到19世纪下半叶,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靠输出谷物换取外国工业品的农业国,半封建的农奴制残余的存在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缓慢发展,造成了俄国国内经济的相对落后及对外国资本的严重依赖,农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腐朽反动的沙皇专制制度所具有的高度的军事掠夺和侵略性,使其积极从事对外扩张战争,与列强争夺巴尔干和中近东。上述各种矛盾的交互影响,使俄国的国内矛盾变得尖锐突出,最终使得它成为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列宁所面临的正是在沙皇统治下落后的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问题。为了推翻沙皇制度,夺取革命的胜利,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从哪里人手呢?列宁认为必须首先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建党。
列宁的志向(打碎旧制度,建设新社会)——当列宁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时,只有17岁。一个警察局长不解地问他:“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造反?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者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列宁藐视地回答:“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了,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
3、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888年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
4、1892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在伏尔加河一代传播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