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学习本色,塑造学生个性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摘要:语文阅读学习在于其人文价值和文学性,光靠教师一人的定论,学生又怎能感悟一个群体的底蕴。课堂生活化、学习生活化,学生更能理解文章之美、人物之情、作者之用意;问题意识应该注重于学生这学习主体对所接触的信息的感知和质疑,所以我们要立志于把“问的权力”还原给学生;学生自主地从文章吮吸原汁的自主阅读意味着真正将阅读权还原给学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其教师的细讲不如让学生多读读有关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联想阅读、补充阅读……增加感情积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登入理性殿堂。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既人文性,就应该倡导还原,阅读还原于生活,阅读权还原给学生,总之要还学生的阅读本色。
关键字:语文 还原 学习 个性
语文教学效率为何难以得到根本提高,语文教改难以得到深入,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要归结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性和人文价值的偏离,目前,我们的语文教育越俎代疱的思想根深蒂固,教材的编定、教学方法,教育的评价等都打上人为的烙印。孰不见语文教材中多为课本中的人物、事件、主题,人为的定位成某种类型,使学生先入为主,如《周处》的在阅读提示中就标明其是知错能改的人,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们深入体会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功利心的思想也诱导着教师背离文学的“情与美”,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大肆“肢解式”的分析,积极分化文学作品中的考点,标准地将文学作品“转化”成标准化的试题。难怪有的同学宁愿冒着违规之忌,在课堂上偷看《格林童话》,却不与教师“研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因为那已经不是“水汪汪的青菜”而成了“金黄的稻草”。
实际上,语文界也早对语文教育提出注重课文的“情与美”,但还有教师们在“带着脚撩跳舞”,学生还是在教师画好的方格中“探雷、挖雷”。笔者认为语文教育既人文性,就应该倡导还原,阅读还原于生活,阅读权还原给学生,总之要还学生的阅读本色。
由于语文教育中教师普遍关心的是追求文章中考试要点学生是否掌握,于是苦口婆心地精雕细作,逐句逐段的分析,将课文肢解,再加以题海的操练、技巧的训练,学生只会答“懂了”“记到了”机械地围着教师转,最后只知教师所告诉的答案,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然之外还有另其然。而语文教育其人文性,在于教育人文底蕴,重于立人。光靠教师一人的定论,学生又怎能感悟一个群体的底蕴。既然我们的课文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教育也就要还原于生活,在生活中品味文章,文章生活化。正如魏书生先生在讲授《菜园小记》时,先让同学们看书,再结合生活场景,将菜园的图像在大脑中回映,随着学生的生活图像步入菜园,在生活中寻找“土香”、“花香”、“菜香”,去躬耕,去感悟田园的乐趣,去理解文章情美之感。课本剧的演出,也可让课堂教育生活化。表演的学生要演好角色,需揣摩生活中这角色的情、美,观摩的学生不也正在看一幅生活场景。课堂生活化、学习生活化,学生更能理解文章之美、人物之情、作者之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