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锐意进取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直以来,各种调查结果都表明当前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偏低,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没有占据语文教学的核心 地位。《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尽快改变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偏低的现状,语文课的重要属性——工具性,就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也就是一定要确立语言文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那么具体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以下两个方面:<br>
一.破除传统的读解理论,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 <br>
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讲读课文的。在绝大多数教师心目中,不管是采用讲授 式,还是启发式,最终就是要达到让学生理解并归纳出课文中心这个目的,而每篇课文 的中心都见于教学参考书,几十年不变。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让学生的思维符合 既定的设计,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思想, 似乎就是读懂了文章,受到了教育。出于这种模式,生字生词属“扫清障碍”之列,教师处理字词是为了便于讲解文章,而不是利用语境(课文)帮助学生学习这些字词,并有选择地延伸到语言应用中去。对于语句,则是和理解中心有关的才作讲解分析,而这种讲解分析也只是为归纳中心服务的,并没有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理解学习。语文课不去引导学生感受、学习那变幻无穷,多彩多姿的语言,而 是一味以图解文章中心为己任,这是传统的带有封建印记的读解理论在作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排斥品德情操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只能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是潜移默化式的。传统的读解理论认为文章的意义是作者赋予的,是早已确定在文章之中的, 它追求绝对唯一的解释,执着于“至上至善”的向往,所以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每 讲一篇课文都要挖出一个既定的意义并塞给学生。现代的读解理论赋予读者以再创造的 权利,认为文章的解释随时代而产生,又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文章的解释实际上是读者 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置入文章之中而产生的一种创造,它带着鲜明的时代性。语文 教学必须走出传统的讲解分析的误区,就每篇课文的“语言窗口”调动学生去比较、体味,承认每个学生有权利自主地读解文章,展开创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语 文课从“解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语言教学成为语文课的主角。<br>